叉叉叉综合吧 张氏胃病八法 【中医临床训戒版】

发布日期:2024-09-27 06:48    点击次数:95


叉叉叉综合吧 张氏胃病八法 【中医临床训戒版】

张氏胃病八法——谈中医怎样意志“慢性胃炎”医学教师网           张灵素  慢性胃炎属西医病名,是指胃粘膜在多样致病身分作用下所发生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或萎缩性病变。医学教师网   慢性胃炎大多表現为消化不良症狀,如上腹饱满或疾苦、嗳氣、泛酸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则主要表現為胃部堵塞感。   慢性胃炎的病因在西医中迄今尚未总共明了。一般以为物感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无益身分赓续反复作用于易感东说念主体即可引起胃粘膜慢性炎症 医学 教师网征集整理 。   证据西医“慢性胃炎”的典型症状阐扬为胀滿或疾苦,故属于中医学“痞证”、"胃痞"、"胃脘痛"的范围。 而以吐逆胆汁为主要阐扬的,中医则称为“呕胆”。与此联系连中医以症状定名的还有“嗳气”、“嘈杂”、“吞酸”、“泛酸”等。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一、中医对于胃的生理作用和特色:   《素问》云:“五脏者,齐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东说念主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与五藏六腑。”其生理进程是:1、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外相。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量度。2、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秉性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说念,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因此,《难经》曰:“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齐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东说念主以胃气为本,任何时候都要无犯胃气。     脾与胃相内外,故探讨胃病离不开脾。从生理上讲,脾属阴,司运化,主统血,主升清,喜燥而恶湿。胃属阳,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降浊,宜和降,喜润而恶燥。胃易燥,靠脾阴以和之;脾易湿,赖胃阳以运之,二者一阴一阳,一燥一湿,相济为用。   脾胃主中州,五行属土,肝主疏泄,属木,宽泛的生理功能阐扬为“木疏土(木克土)”,肝与胃的关系主要在“肝气”上。肝气太过阐扬为“木乘土”,肝气不足则阐扬为“木不疏土”,临床上的肝胃不和骨子上包含以上两个方面。与肝相内外的胆,与胃关系密切,胆胃不和相似与肝胃不和重叠。   中医临床尚有“肺胃不和”、“心胃同病”和“肾为胃之关”之说,阐发五藏六府之间关连详尽,在休养实施中不可见胃治胃,掣襟露肘。   二、“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脏腑升降之枢,因此胃病的发生原因势必是多方面的,但不过乎感邪与内伤。主要有:   1.饮食不节。过饱过饥,食无轨则,戕伐脾胃;或恣食生冷,寒积胃脘;或过食辛辣肥甘,酿热生痰,热伤胃膜而出现胃痛、痞满之症。正如《内经》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2.情志不和。忧想恼怒,心扉不畅,肝郁气滞,疏泄渎职,肝气橫逆伤及胃气,乃作胃脘胀满嘈杂疾苦。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   3.脾胃虛弱。素体脾胃不足,或劳倦内伤,后天失养而致脾胃虛弱,运化无权,阳气不足,胃纳呆钝,不耐寒热生冷叉叉叉综合吧,稍有不适即疾苦泻泄、痞满呕逆。正如《兰室秘藏》所谓“脾胃久虚之东说念主叉叉叉综合吧,胃中寒则生胀满。”   4.气滞血瘀。胃病日久叉叉叉综合吧,耽误不愈,气血艰苦胃腑;或术后伤络损脉,瘀血内生,胃失濡养;或厚谊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可致胃痛发作、嗳气痞满等症产生。《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云:“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5.阴虚火旺。恣食肥甘辛辣,饮酒过度,蕴湿酿热,日久不愈,灼伤胃络;或气滞血瘀,病邪留滞,瘀久化热;或肝气久郁化火。上述原因均可灼烧胃腑,损耗胃阴,胃阴不足而发为胃脘灼痛,口干咽燥、大便干涩等症。   6.外邪伤胃。外感风寒、风热,暑湿、寒湿、干冷,食品中毒等等,亦都可伤及胃腑。   脾为脏,胃为腑,故胃病实证居多。但从临床不雅察,“慢性胃炎”的病机特色是虚中夹实,其主要原因是犯病后多从西医休养,服用永劫候的消导、消炎西药,犯了中医的“虚虚”之戒所致。三、“慢性胃炎”的辨证施治   《伤寒论》总以胃气为本,把胃气作为病因病机和疾病的转归。《伤寒论》以胃为辨证重点的有:胃气虚、胃中虚冷、胃气冷、胃中烦热、胃中燥、胃中干、胃中干燥、胃躁而烦、胃无谷气、胃中水竭、胃气不和、胃气上冲、胃中有邪气、胃气实、胃家实、胃脘痛等。《伤寒论》是後世脾胃学说的表面基础,尽头是休养胃家实的大小承气汤、休养痞证的五泻心汤,是讨好后世休养胃病的提要性文献。   李东垣著《脾胃论》,提倡“土为万物之母”、“治脾胃以安五脏”,证据劳倦内伤、饥饱失常而伤脾胃的临床训戒,倡导益脾胃升阳法,实为“温补派”的师祖,他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为后世休养胃病始创了新的领域。但他详论脾阳,略於脾阴,临床不可概用升阳之法。   清叶天士在讲解胃阴方面有特地的观点,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 ,以脾喜刚燥,胃喜滋养也”。到民初,唐容川著《血证论》,脾阴的理法方药臻于完备,唐氏以为,脾阳主运化,脾阴亦主运化,如釜中烧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也不熟。他列举了脾阴不足的各类阐扬,提倡若脾阴一有不足,则损及他脏,变症丛生。《临证指南医案》、《血证论》补充了中医脾胃表面的竣工性。至此,中医的脾胃学说已达到治无偏颇、轻车熟路的意境。   追念前东说念主的训戒,缱绻是启迪后学。笔者以中医脾胃表面为基础,解说狼籍的西医“慢性胃炎”,实有杀鸡使用牛刀之感。因为西医是从大到小,越筹商越细,挑升钻牛角尖的知识,属于剖解医学、微不雅医学。而中医是由小到大,越筹商越深,提纲携领,属于合座医学、宏不雅医学。西医学习中医,可收到提纲挈领的服从,而中医学习西医,不错收罗更多辨证的基本素材,明确剖解的部位和场地。   集会临床病例,探索胃病病机,不过食、湿、痰、火、瘀、气、虚七因,故治则有清、化、下、和、补五法。具体张开,则有以下八种,为便于操心,就称为张氏胃病八法吧。   1、消食导滞法   适用于食滞胃脘。证见脘腹胀满或疾苦拒按,嗳气吞酸,或吐逆酸腐食品,,常有矢气、泻泄,舌苔厚腻,脉数有劲。证属食滞胃脘,中焦气机受阻。治宜消食导滞,降逆和胃。方选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莱菔子、陈皮、茯苓、连翘、半夏、厚朴、麦芽。   病案例如:张姓,男,23岁,某日晚饭食肉饼过量,马上睡眠,次日觉饱满,无食欲,时打饱嗝,有酸腐气息,大便澹泊,小便枯竭发黄,舌苔黄而厚腻,脉数有劲。证属食滞挟热,用保和丸加减:神曲15、焦楂15、炒麦芽15、陈皮10、茯苓20、半夏10、厚朴10、黄连6、苍术10。一剂知,二剂痊可。   2、清胃降逆法   胃火炽盛而见胃脘灼热疾苦、口干而苦,口渴喜冷、消谷易饥,胃中嘈杂 ,痞满,吐逆泛酸,食入則吐,或口臭,牙龈肿痛,或牙龈溃疡出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治则:清胃止痛,降逆通便。酌选大黄黄连泻心汤、清胃散。重则大便干结,数日不行,以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泻下通便。   病案例如:赵某,男,35岁,因患牙痛就诊。诉一上火就上牙肿痛,其东说念主体胖,喜啖肥甘,口臭,舌苔白腻而厚,脉数。用清胃散六剂,患者牙痛愈,且言口已不臭,原有的胃病也好了。   3、清热化湿法   干冷中阻而致脘腹胀闷,头重身困,厌食,恶心吐逆,口苦口粘,腹痛泻肚,口渴而未几饮,舌红苔黃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化湿,健脾和胃。方选藿朴夏苓汤、连朴饮、甘霖消毒丹等。此证相似寒热并存,虚实混合。笔者参阅泻心汤诸方,可收较好疗效。   病案例如:王某,男,58岁。患慢性胃炎18年,便服三九胃泰等中西药物,时好时坏。近来病情加剧,主诉痞满,兼嗳气频作,呕酸吐苦,肠鸣,纳呆,渴未几饮,小便较少,大便溏泻,日3次,不雅其体胖,面部浮泛萎黄,舌水滑苔微黄,脉滑数。为脾胃升降构怨,干冷阻中,而成痞证。以生姜泻心汤加减:黄连6 、黄芩6 、党参10 、茯苓30 、半夏15 、炙甘草10 、生姜三大片、大枣12枚。连服6剂,痞消胃开,食欲大振,嗳气呕酸等证均轻。照章珍重3个多月,膂力如常,病获痊可。   4、疏肝和胃法   肝胃气滞为临床胃病所多见。患者常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犯胃,气机艰苦而升降失常,阐扬为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及两胁,情志不畅时更甚,嗳气频作。或伴有心烦易怒、胸闷嗟叹、咽部有异物感等症状,或口干口苦,吐逆吞酸,饮食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治则为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方选汗漫散、柴胡疏肝散。笔者也常用四逆散合小半夏汤加减:醋柴胡、炒白芍、炒枳壳、生甘草、姜半夏、元胡、川楝子、生姜、佛手。加减法:胃纳恼恨者,加神曲、炒谷麦芽、焦山楂等;兼见恶心吐逆,可加半夏、竹茹、陈皮等;若因怒火犯胃,致胃中灼痛泛酸、烧心、嘈杂者,用左金丸合金铃子散。   5、温中庸胃法   适用于寒邪犯胃型。多因受凉或饮食生冷而致:胃痛卒发,痛无停止,得温则减,遇寒加剧,或伴见吐逆净水,畏寒怕冷,兄弟不温,腸鳴漉漉,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薄白或白滑,脉千里迟。治则:温中散寒,和胃止痛。方选良附丸加减:高良姜、制香附、酒白芍、炙甘草、姜半夏、荜茇、生姜。   6、养阴益胃法   怒火灼伤胃阴或因嗜食辛辣,耗伤胃津,引起胃脘诡秘、知饥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低热,纳减,或干呕呃逆,胃胀不适。甚则噎隔、反胃,舌红苔少或无苔少津,脉细数。应清热生津,养阴益胃。休养时采选一贯煎、益胃汤。笔者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石斛、花粉、山楂、生地、白芍、乌梅、麦芽、炙甘草。加减法:若烦渴、齿衄,虚火内灼者,合玉女煎加减;若脘痞气滞,加滋养行气药如佛手、厚朴花;大便干结者,加玄参;阴虚而热盛,加生石膏、知母;湿重者,加苡仁、白蔻仁;有瘀滞者,加丹参、当归、桃仁以活血化瘀。此证便秘是因为阴液不足,水少舟停,本属虚证,以养阴增液为主,大黄应当慎用,或可与养阴之品合用。   典型病例: 辛某,女, 30岁,1987年9月18日初诊。 12年前,西医会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久治未愈。胃脘部频繁胀满痞塞,近因与其夫不悦加剧。证见胃中灼热疾苦,饥不欲食,口干但不想喝水,舌有辣味,大便干燥,二、三日一瞥,疲惫无力,孱羸。脉千里细略数,舌质红少津,舌有裂纹,苔少略黄。脉证合参,系中虚火郁、阴亏胃热之证,治以养阴益胃法,予沙参麦冬汤加减。 处方:沙参20、麦门冬、清半夏、炒栀子6、丹皮9、青皮9 、生白芍15、石斛30、生地30、天花粉10、生甘草6 ,水煎服。8剂后灼热缓解,口干舌辣等症状均减,原方增减休养2个月余,诸症隐匿。作丸剂巩固疗效,半年后复查胃镜,已转为轻度浅表性胃炎。一年后随访,未复发。   7、化瘀通络法   适用于胃络瘀血型。因肝郁气滞或脾胃气虚,日久血行不畅,瘀停于胃络,而见胃脘疾苦,日久不愈,或痛有定处,拒按,或痛如锥刺,或兼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千里。 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选发笑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五灵脂、生蒲黄、元胡、丹参、泽兰、绛香、九香虫。加减法: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黄精;气滞者加枳壳、青皮、砂仁。若吐血鲜红,用泻心汤清热凉血;出血黯红,面色萎黄,看成不温,舌淡脉弱,系脾不统血,可用黄土汤以温脾益气摄血。   8、补脾益胃法   此法主要从气虚、阳虚动手,包含三种情况。   (1)补脾益气:适用于脾胃朽迈证。患者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使脾胃受伤而朽迈,临床阐扬为胃脘痞满胀痛,泛酸嘈杂,遇冷或劳累加剧,面色萎黃,食欲恼恨、食后腹胀、疲惫乏力,气短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或有齿痕,脉千里细。治则:益气和中,健脾养胃。选方六正人汤或参苓白术散。笔者常用香砂六正人汤加减:党参、炒白术、苡仁、茯苓、木香、砂仁、陈皮、半夏、麦芽。若食后脘腹胀甚,可加内金、佛手;若泛酸重者,配用左金丸;脾虚便溏甚者,加山药、莲子肉、生扁豆健脾化湿;兼见便黑者,加干姜炭、白及、地榆。   (2)温阳理中:脾虚日久,或因贪食生冷,损害脾阳,阐扬为气怯形寒,胃脘诡秘,喜温喜按,饭后痛减,空心痛重,看成阴寒,大便溏泻,或下利清谷,或五更泻泄, 舌质淡,脉细弱。治宜温振脾阳,方选理中汤、黄芪建中汤。笔者常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桂枝、芍药、炙甘草、饴糖、干姜、大枣,以温脾暖胃,缓急止痛。   (3)升阳益胃:常见头暈目眩、脘腹重坠、进食后腹胀更甚、便意頻頻、气短懶言、乏力,纳呆,或久泻脫肛、脏器下垂,劳倦后加剧,舌淡苔白,脉弱。证属秉性下陷,方选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   案例一:岳某,女,60岁,2000年1月3日初诊:有糖尿病史15年,口服西药看护血糖在6~7mmol/L。近3个月来,频繁食后胀闷,傍晚尤甚,吃饭不香,大便不爽。服月余中药,仍未缓解。阅所服之方,多以疏肝理气或健脾和胃为治。病东说念主心烦易怒,纳呆乏力,形骸孱羸,舌淡,脉弦细。逐日大便2~3 次,便质不甚稀但不简洁,便后肛门及小腹有下坠感,应属脾虚胃弱,清气下陷。治宜健脾升提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 、 陈皮10 、 升麻10 、 柴胡10 、 桔梗10 、 知母10 、 太子参25 、 白术20 、 茯苓15 、 木香10 、 白芍20 。 水煎分二次服。2000年1月7日二诊:病东说念主诉服前线四剂后, 觉脘腹畅快,下坠感隐匿,但仍时感乏力,咽干。药中病所,仍以健脾升清为主,兼疏肝益阴,处方当归12、 白芍25、 太子参25、 白术20、 茯苓15、 枳壳20 佛手15、 桔梗15、甘草7、 姜黄15。 六剂,水煎日二次分服。病东说念主服后,心烦咽干等症状显耀缓解,膂力有彰着增强,血糖较为自如。续用前线加减,巩固疗效。   案例二:张某,男,37岁。十年前发现存浅表性胃炎,近来饮食懒想,体倦乏力,大便稀溏有泡沫,日2次,且恶寒怕风,常患伤风,舌淡而苔白腻,脉濡细无力。服中西药物罔效。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胃不足,影响肺气也虚,治当升举脾阳,胜湿和胃。使用升阳益胃汤原方,6剂后饮食倍增,再服6剂,诸证若失。加减珍重两月余痊可。   四、休养慢性胃病的几点体会《慎斋遗书》以为:“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缘何言之? 脾胃一伤,四脏齐无不悦,故疾病日多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补肾不若补脾’,此之谓也。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甚多”。笔者积32年中医临床训戒,笃信于此。他脏之病,尚寻后天之本,何况本脏?然五行有序,阴阳有别,生克制化,至理存焉,故治胃而不但求于胃也。且西医之胃炎,不等同于中医之胃病,宜辨证而施治,此之谓也。   1、胃以通为顺,以降为和。东垣曰:胃与肠更实更虚,故满而不成实(揣其意,未引原文)。故仲景师有辛开苦降之法,五泻心汤疗心下诸痞,用之得法,可收桴饱读应声之效。今医刘渡舟深喑于此,其休养慢性胃炎的训戒主要即是活用五泻心汤。余1996年在北京参预推敲班时,曾遇一来京访友韩姓老乡,余直言曰:君有胃病,也曾数年。问缘何知之?余曰:刚到时曾闻呃逆两声,近前执手闻口有异味,君之面部亦显胃病方法,故敢断言。其东说念主诧异不已,说得胃病已十几年,胃切除二分之一,给病院作念了不少孝敬,但于今仍痞满不成吃饭。其东说念主求治,诊其脉弦,舌淡红苔黄厚腻,与半夏泻心合旋覆代赭石汤加减,嘱其到家即服,必有显效。其东说念主半疑半信,以为胃病既久,只可徐徐调养。两日后接其电话,说药有神效,一付下肚,连放几个响屁,就高兴了许多,并且食欲大振。嘱继服六剂,以香砂六正人丸善后,疾病若失。   2、用药勿过用苦寒,幸免损害胃气。苦寒败胃,仲师早有明训。不雅东垣之法,叶氏之方,或甘平甘温,或甘凉濡润,绝无长服大苦大寒之例,盖不可更伤其已伤之胃矣。即使必须使用苦寒之味,亦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余喜用左金丸治吐酸,但发现其短期疗效较好,长服却无功效,真谛也在于此。   3、对于“治胃要治脾”和“治胃要治肝”   休养胃病,常与治肝、治脾联系连,临床中脾胃不和、肝胃不和的症状实在大批存在。因此有好多大家泰斗推出“治胃要治脾”和“治胃要治肝”的训戒,这是难能厚爱的。但必须明确指出,阐扬为脾胃不和、肝胃不和的“胃病”,已不是中医主张中的胃病,而是中医的脾病、肝病,温脾阳、升中气,疏肝气、理肝郁都是脾肝本脏的治法。“治胃要治脾”和“治胃要治肝”,是针对西医胃病的主张提倡的,作为又名中医医生,在标本问题上不成朦拢,这亦然分辩中西胃病的重要所在。笔者开篇就说西医“慢性胃炎”的狼籍性,其实西医自己不觉其狼籍,是中医要以五藏六府与之反馈而显其狼籍的,其他病亦然如斯,这是中西医不成集会的基本原因。西医的固定模式,迫使中医想考西医病名。怎样办?我的长入即是:治胃要治脾,必有脾不健运、脾阳恼恨之征;治胃要治肝,必有肝气横逆约略抑郁之候。见是证方用是药,如斯辛勤!其实中医具有最大的纯真性,试想,如若让西医符合中医的病名,不知会乱到多么进程!   4、胃病的回绝   经曰:“平东说念主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东说念主之常气也,东说念主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故非论脾胃自病,如故它病损害脾胃,都应引起嗜好。更为重要的是无病早防,“不治已病治未病”。   胃病的回绝,重要在于“飲食起居”。有东说念主空洞为“节饮食,调五味,和情志,适寒暖”四句话是有真谛的。胃病不是危疾,总共不错根治,但有些东说念主吃了半辈子药也治不好胃病,一个艰苦的原因即是“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东垣语),饮食不节,起居无常。   东垣《脾胃论》有“脾胃将理法”,追念起来不过忌淡渗利尿、忌大咸大辛、忌过寒过热,“宜和煦,避风寒,省语,少劳役为上”,一句话即是:“勿伐生生之气”。此应为回绝胃病大法,写出来与胃病患者共勉。(张灵素原创作品,贴于《济仁堂中医》、《德明中医》,经本东说念主得意,不错签字转贴。)。草榴社区邀请码


Powered by 伦理小说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