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8-03 22:51 点击次数:190
图片
乐 器
古代乐器,按用途可分为两类:祭祀、宴集、举行庆典时使用和队列中使用。古青铜乐器大要可分铙 、钲 、 钟 、 铎、 句鑃、 錞于 、 铃、 饱读 等七类。青铜乐器是夏、商、周三代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进击的历史遗存,为青铜乐器的筹商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考古贵寓。
【 铙 】 náo
铙 :古代击乐器。
铙是一种执钟,体小而短阔,有短柄中空,插入木柄后可执,以槌击之而鸣。是中国古代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常和钹合营演奏,大小非常的铙与钹,铙所发的音低于钹而馀音较长。其领先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命令之用,三个或五个一组,大小相次,用以止饱读退军的乐器。
青铜铙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商周的铙不只用于军旅,且可用于祭祀和宴乐。殷墟妇好墓出土有五柄成组合的铙,这是于今发现铙组合的最高数字,是为宫廷使用的乐器。在北宋和辽时,铙曾用于皇帝仪仗中的饱读舞乐里,其时释教所用铜钹称为铙。明清时刻,铙已用于所在戏曲伴奏。
图片
商 象纹兽面纹大铙高103.5厘米,甬长36.3厘米,铣宽59.4厘米,重221.5千克。本器乃咫尺所见商代铜铙中体量最大的,被誉为“铙王”。合瓦形,长甬,甬上有旋,甬中空与腹腔类似。旋上饰双身虎纹。钲面主体纹饰为粗线条变形兽面纹,无地纹。饱读部以云雷纹为底,隧部浮雕一双卷鼻小象,象身满饰云纹,似正对视叫闹。1983年宁乡黄材镇月山乡转耳仑出土 ,现藏长沙市博物馆。
图片
商 妇好亚弜编铙通高14.5厘米,11.6厘米,12.7厘米,9.5厘米,8.1厘米。其中最大2件内壁均有铭文“亚弜”2字。这是发现的唯一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其他则多为3件一组。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筹商所。
图片
商 兽面纹青铜铙通高68厘米,宽50厘米,重87公斤。铙形骸硕大,浑身铜绿色,为合瓦式,横截面呈橄榄形。以顽劣的线条勾画出兽面的详细,隧饱读间轨则排列三组云雷纹。1986年浦口永丰乡龙王荡出土,南京市博物馆馆藏。
图片
商 蛙纹铜铙通高44.5cm, 饱读间宽17.5cm, 重20.7Kg。钲部饰以截面为半圆形的粗线条组成的兽面纹,兽的两眼为浮雕的青蛙,蛙身饰阴线云雷纹,蹲踞抬头,作卓绝状。甬中部起旋,旋上有对称的乳钉纹。钲部边际及甬部填饰云雷纹。国度一级文物,1985年浏阳县柏嘉乡出土,现藏长沙博物馆。
图片
西周 勾云纹青铜铙凹弧口,截面呈合瓦形,体稍瘦长,舞面近平略内凹,甬上饱读突一圈为旋,无旋钮。甬空与体腔类似,钲的每面有18只枚,枚作双叠圆台状。篆部饰变体窃曲纹,隧部有浑粗的勾曲纹。斡上有四组两“C”型相对变形云纹。1962年江西省新余市界水主龙山出土,现藏江西博物馆。
图片
西周早期 东说念主面纹青铜铙通高44.5厘米,甬长14.5厘米,铣距30.8厘米。器物呈合瓦形,腔体名义铸有长枚,钲、篆间有纤细弦纹、圆圈纹等。正鼔部近缘处饰一东说念主面纹,于口内缘饰粗弦纹。该器有36只枚,占据了腔体名义的三分之二,甬上方近舞部有旋,旋上饰乳钉纹,已具甬钟雏形,是筹商铙、钟演变的进击器物。1955年在罗田李家楼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图片
西周 云雷纹铜铙
通高51.4厘米,铣径40.4厘米, 甬高18.2厘米。两范合铸,孤子,干饰云雷纹和特出的三角形钩纹。甬上端两面各有兽目状的乳钉一双。浙江省文管会拨交,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 钲 】zhēng钲:古代打击乐器。
钲是古代行军的乐器,也称“丁宁”,形似钟,有长柄,使用时口向上,以槌敲击,所谓“偃旗息饱读”在战争种统一部队收回撤回。“金”即是指队列中作战作信号用的乐器钲。青铜钲也用于祭祀、宴乐等非军事局面。钲盛行于春秋时刻的楚、吴、徐等南边诸侯国。
图片
西周 兽面纹钲通高25.6厘米,铣间12.4厘米,饱读间8.6厘米,柄长7.6厘米,重2.8千克。器身呈合瓦形,器口于辖下凹呈内弧形,内壁有四个两两相对的横向长条形凸棱,或用以调音。器有长柄,柄下端有圆形銎与舞顶部相领路,可装配木柄,柄中部有对穿小圆形孔,用于插销子以固定木柄。器身正背两面各饰一组疏导的半浮雕状兽面纹。河南三门峡市出土,现藏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图片
春秋早期 虢太子墓铜钲通高26厘米,重2.45千克。横断面呈卵形,两侧起棱,铣外侈,有凸尖,口曲内凹呈弧形。舞平,管形柄,虽中空但不与体类似,柄有一圆形空孔。器身两面通体饰卷龙纹,并布满绿色铜锈,内壁光素。1956年河南陕县上村岭第1052号墓出土,中国国度博物馆藏。
图片
春秋 变形兽面纹钲高65.3厘米,重50.15千克。饱读部中央饰双尾龙纹,主体纹饰为变形兽面纹,呈界栏式,能分辨双缱绻位置,目为层叠的块状,中间及边际饰云纹。兽面纹的线条浑圆,中间高突而向两侧歪斜,在线条的革新处,常会出现不甚显然的特出物,而尾端双歧,这种构图阵势见于吴越地区纹饰。鉦的形制和纹饰仿照华夏西周时期的器物而有较大的变化,其年代不会早于春秋。藏上海博物馆。
图片
战国 柱状甬环钮铜钲一套九件,它是柱状甬,环纽,钲身呈圆筒形,内部是空的,内有四条音脊。因为它的大小分量不相似,发出的音阶是不相似的,于今仍然不错敲打出一首完整的乐曲。1990年经中央艺术筹商院测音为一组完整的乐器,因此十分绝顶。1956年7月由泸溪县潭溪镇大陂流村村民向子好在大吉坳山边水井旁发现的,发现后送交到了其时的泸溪县文化科救助,1971年10月打法给湘西州博物馆保藏。
图片
战国 铜钲在我看来这是最考究的一件铜钲,圆柄细长,镂空勾连云纹,主体以变形龙纹庇荫。1987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图片
战国 虎纹青铜钲高39.3厘米,铣距13.5厘米。该钲柄较长,器身正面刻有虎纹、树纹和巴蜀翰墨,是典型的战国时刻巴东说念主与蜀东说念主使用的军乐器。四川新津出土,现藏四川博物院。
图片
战国 王纹铜鉦
钲柄为八棱形,衡部饰圆涡纹,钲身椭圆,两铣下垂,一面饰巴蜀标记,其间并排二篆文“王”字,其上饰巴蜀标记。 流传历史:1972年在四川省涪陵小田溪由何国涛发掘出土,现藏四川省博物馆。
【 钟 】zhōng钟:古代进击的一种打击乐器,靠敲击外壁发音。
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用的乐器。青铜钟出当今西周早期,其阵势是从钲演化而来。钟的节律感强,运行用以振军威,服务分娩和歌舞乐典中,钟声洪亮亦然释教法器。从青铜钟的形制上可分为三种即:甬钟、钮钟和镈(bó) 钟。甬钟的吊挂方式为斜挂;而钮钟为直挂;镈钟的底部一般是平平的,一般用来统一乐队,遏抑全体节律,被称为乐器中的王者。将若干个频率不同的钟循序序连列在架上成为可演奏的音阶,称为“编钟”。
钟和鼎相似,亦然总揽阶层王权的象征,“穷奢极欲”即是权势地位的符号。自唐代以后,历代封建总揽者都竞相锻造多样朝钟、佛钟、说念钟、乐钟,况兼越铸越大,以求达到彰显我方神权和政权的地位来巩固总揽的缱绻。明代永乐年间锻造的巨型铜钟,分量达数十顿,不管是锻造工艺如故体积分量,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图片
战国曾侯乙编钟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总共4421.48千克。
图片
战国曾侯乙编钟此套编钟共计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吊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表层为钮钟,中、基层为甬钟。表层3组钮钟19件,立柱是圆木;中层3组中甬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基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甬钟12件,另有大镈钟1件。
图片
战国 曾侯乙编钟(局部)中、下两层的立柱,每层都为三个铜质佩剑武士。钟架不错拆装。钟笋、钟钩、钟体共有铭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内容有编号、谨记、标音及乐律。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王人备,不错旋宫转调。
图片
战国 曾侯乙编钟(局部)曾侯乙编钟之是以能成为乐钟,枢纽在于它恰当地诈欺了合金材料,在科学配比的基础上,遴荐了“复合陶范”锻造技艺、铅锡为模料的熔模法,加上钟壁厚度的合理瞎想、饱读部钟腔内的音脊建立和中途落发的热处置技艺,使铸件造成“合瓦形”,产生双音区,组成“共振腔”,罢了编钟的浮雕花饰,从而对其所在的振动区起到负载作用,达到加速高频的衰减,有助于编钟插手稳态振动。
图片
战国 曾侯乙编钟(局部)曾侯乙编钟合金身分的范围是,含锡量12.49%—14.46%,含铅量1%—3%,余为铜及一丝杂质。锻造大师经由磨练和相比后觉得,这一合金身分与其声学本性有着科学、合理的联系。当含锡量低于13%,音色单调、薄情;当含锡量在13%—16%时,音色丰润、顺耳。但含锡量愈高,青铜愈脆,钟愈易被击破。是否含铅及含铅些许也很进击,铅对钟声的传递能起到远离作用,不错加速钟声的衰减,成心演奏结果。而不加铅,钟声衰延缓度平稳,乐音会受到干涉。曾侯乙编钟含铅,既能远离钟声的传递,又不至于影响编钟的音色。
图片
战国 曾侯乙编钟(局部)全套曾侯乙编钟的庇荫有东说念主、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遴荐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实质相烘托,显得庄重沉着,考究壮不雅。
图片
战国 曾侯乙编钟(局部)这套编钟上铸刻有铭文2800多个字,记录着许多乐律和音乐术语,诠释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就依然使用十二平均律,比欧洲早一千八百多年。曾侯乙编钟锻造考究,鸿沟浩大,音域雄伟,年代久远,既是中国音乐、科学和考占史上的绝顶发现,亦然宇宙音乐史和锻造史上的管事。
图片
战国 曾侯乙编钟(局部)曾侯乙编钟具有“一钟双音”的特色,即一个钟省略演奏两种不同的乐音,因此一套完整的编钟就不错演奏好多不同的乐曲。除了“一钟双音”,编钟七音王人备,况兼具有12个半音,这跟十二平均律是一个成见。钢琴有七个八度,曾侯乙编钟有五个半八度,冲突了畴昔觉得十二律是古希腊传来的说法。
图片
战国 曾侯乙编钟(局部)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开端使东说念主们对西周的礼乐轨制有了一个形象的意识,同期,改写了宇宙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目最多、保存最佳、音律最全、声威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度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饱读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图片
西周晚期 梁其铜甬钟通高53.5cm、铣间31.8cm,分量:23.75kg。钲间及饱读部铸铭文七十八字,器主名梁其,官名膳夫,铭文内容为扶持祖宗善事,并暗意忠心折事皇帝。梁其钟传世共五件,另一说法为6件,其中上海博物馆藏3件,南京市博物馆1件,法国吉好意思博物馆1件,另一件不知着落。
图片
春秋 蔡侯铜钮钟此套编钟共9枚,大小相次,这是第1枚。均为长地契纽,钲部饰6排共18个螺状枚。舞、篆和饱读部均饰蟠螭纹。纽饰三角纹组成的一语气纹样。各钟皆有铭文,字数不等。第1、2两钟均为12行82字,最少的唯有3字。有的自铭“行钟”,铭文有韵,内容反馈了蔡国和楚国的联系。现藏安徽博物院。
图片
春秋中期 曾公田求镈钟通高54.1cm、铣间28cm,分量:14000克。扁平立钮,上窄下宽呈“几”字形,钟口平王人略收,饱读部纵向铸铭一周38行226字,铭文记录了昭王南征的事件。该镈钟 共出土4件,形制疏导,大小相次,其中翰墨最多的一件镈钟有铭312字,为春秋之最。2019年湖北随州市枣树林190号墓(曾公田求墓)出土,现藏随州市博物馆。
图片
春秋 秦公镈钟通高75.1厘米,镈身高53厘米,重62.5公斤。器上有135字铭文,纤秀舒展,是典型的春秋时刻的秦系翰墨,铭文记录了,秦武公追忆了先祖秦襄公被周平王“赏宅受国”封为诸侯的事情,以及文公、靜公、宪公三代东说念主治国兴邦的事迹。1978年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今陈仓区)太公庙出土,国度一级文物,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图片
图片
春秋 邾公华青铜甬钟高36.4厘米、口宽18.1厘米。饱读腹部铸有考究的卷体龙纹,器上有铭文75字,作器者为邾宣公之父邾悼公,即邾公华。山东省邹县出土,现藏中国国度博物馆。
图片
战国早期 楚王酓章鎛钟高92.5、钮高26厘米。体扁近于椭圆,口平,钮饰为两对蟠龙坚持,其下一双记忆卷尾,其上一双引领对衔。钲部两侧以浮雕龙纹为衬地,并有五个圆泡形饰呈梅花状排列,钲间铸3行31字铭文,为楚王以此镈钟送给曾侯乙,可证其时楚国与曾国联系密切。1978年湖北随州擂饱读墩一号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图片
西汉 羽东说念主划舟青铜羊角钮钟因顶部两侧歧出羊角状钮而得名,古代南边少数民族用的乐器。主要发现于云、贵高原及两广、湖南等地,齐集散播在元江、西江和湘江流域。在云南楚雄、晋宁、广南以及广西西林等地西南夷墓葬中均有随葬。东汉中期以后这种乐器就有数了。该钟的正面和后头均饰有一双吉庆的喜穗纹和一组了了的羽东说念主荡舟纹,船上矗立五位带羽冠者,船头有东说念主理矛远看。现藏中国帆海博物馆。
图片
图片
图片
汉 海昏侯刘贺墓编钮钟一套共计14件,按照器表纹饰工艺的不同,不错分为一式鎏金钮钟13件和二式非鎏金钮钟1件两种。13件鎏金编钮钟后头的正饱读部和两个侧饱读部共计39处演奏陈迹,依据鎏金磨损陈迹的多寡,来判断其演奏敲击频率,和谐这套编钮钟的测音数据,编钟侧饱读音的演奏、编钟音列的“同均三宫”和编钟音列的瞎想等。海昏侯刘贺墓编钮钟演奏陈迹的发现,为咫尺编钟考古首见,它们展现了西汉宫廷钟乐本质,为一把大开西汉音乐历史的“金钥匙”。现藏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迹博物馆。
图片
南宋淳熙十四年 夔龙纹青铜钟高20.9厘米,龙纹钮,平舞,平口。钟体以宽边弦纹为界隔成三层纹饰带,第一、二层饰蟠螭纹,第三层饰兽面纹,口沿饰一周涡纹间夔纹,皆以云雷纹为地。该钟印证了宋元时刻仿古器渐渐从宗庙祭祀到文东说念主书房,一步步褪去圣洁的外壳,走下神坛,再次归来融入宋元社会中去。1971年平阳桥墩水库黄石夫人合葬墓出土,现藏温州博物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康熙 铜鎏金交龙纽云龙纹编钟清代宫廷中的成套编钟,共十六圜分两层,每层八圜,表层八阳律、基层八阴吕。康熙年间钦定的“十二正律四倍律”,对应四倍律:倍夷则、倍南吕、倍无射、倍应钟;十二正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按低音至高音的设施吊挂在雄壮考究的金漆架座上。专用于坛庙祭祀和殿陛庆典所奏,是规制最高的礼乐“中庸韶乐”中的重器,亦然六合尊神和至高皇权的身份象征,唯有皇帝亲祭神祗祖灵或亲临朝会宴飨时智商使用。以上三钟正面中央铸阳文楷书律名“黄钟”、”蕤宾钟“和”夷则钟“,后头铸年款“康熙五十四年製”。现藏上海博物馆。
【 铎 】duó铎:古代摇奏体鸣乐器。
青铜铎西周时刻已有发现,盛行于春秋至汉代。铎似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舌分铜制与木制两种,铜舌者为金铎,木舌者为木铎。在晓喻计谋和命令时多用木铎,而在军旅、野猎时,用以暗意军中命令,使其发出的声息更声威时用金铎。铜铎功用有三种:1、军事和政令时使用,2、礼乐跳舞及宗教祭祀、巫术步履方面的功用;3、建筑工程、分娩步履方面为统一工匠协同责任使用,该功能有待什物印证。
跟着历史的变迁,铜铎从队列发命令,礼乐祭祀等功用,慢慢演变到匹夫糊口中,如常系于畜生颈部,也吊挂于庙、塔的檐角之上,风吹即发声,俗称风铃。
图片
春秋中期 养子伯铜铎通高11.4厘米,口宽6.8厘米,重0.2千克。全体短阔,为合瓦形。口部呈凹弧形,曲势较深,腔体中空,无舌。舞部中波折一长方形柄,柄内空,前后相对应有一双穿孔,柄首略大。铎体正反两面永别铸有铭文和庇荫两组蟠虺纹,正面铭文为:“养子伯”三字,后头铭文为:“受作铎”三字。1994年出土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月河镇一号墓,现藏河南博物院藏。
图片
春秋 双蛇纹青铜铎通高7.9厘米,饱读间6厘米,铣间7.3厘米。全体呈合瓦状。方形銎,銎纵剖面呈梯形,浅弧形口。銎外壁口沿饰一周绳纹,余部以攻击纹为地纹,双蛇纹为主纹。钲部素面,舞部饰云雷纹。胎体较厚,器型规整玄妙,纹饰邃密玄妙,为先秦时刻的军乐器。1990年10月2日出土于其时的安庆市大枫乡黄花村春秋墓,现藏安庆市博物馆。
图片
战国 外卒铎通高11cm,宽9cm,重0.46kg。铎桥形口,方柄中空,柄内有横梁,隧饰兽面纹。隧两面永别有铭文5字,一面为锻造翰墨:“外卒铎”,一面为描绘翰墨:“锺尹”。“外卒铎”记此为外卒之铎,“锺尹”则是官名。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
战国 铜舌铜铎高12.8厘米,长径9.8厘米,短径8.1厘米。全体为合瓦形,顶部有系舌的两孔,并有半环状钮,钮上有缠革带的朽迹。舌顶有环状系鼻。铎上纹饰繁复,顶面为重叠的云纹,器身为云纹组成的兽面纹,纹上和纹地均满布细如毫丝的雷纹,纹线细密而了了,刻工玄妙,铸工本领高妙。1974年中山王厝墓出土,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图片
战国 虎纹铜铎高31厘米,口径11-12.7厘米。铣口呈弧形,饱读部素面,钲部阳纹。柄上饰浅浮雕的蟠龙两条,蟠龙两首孤立,柄端饰弧线纹。纹饰特有,具有赫然的所在特色,是先秦乐器中贫瘠的珍品。1956年出土于湖南平江江茶厂,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图片
西汉 刘胜墓铜铎通高17.7厘米,下宽10.2厘米,铜质铃舌长约10厘米。阵势为瘦长扁筒形,两角下垂。顶部有钮,并有铁钮吊挂铃舌。铃舌长条形,上细下粗,上部断面作圆形,下部为三角形,铃身庇荫小乳钉纹。因刘胜“乐酒好肉”千里迷于享乐,预料这件青铜铎兼具了军事野猎、打击乐器以及铎舞时使用的三种功能。1968年,河北保定满城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王后窦绾墓出土,现藏河北省博物院。
图片
元 益都路府学铜铎高80厘米、底径60厘米。该铜铎,是益都路总管府竖立后22年所铸,钮为双龙盘舞,圆肩,收腹,口呈喇叭状,肩腹部饰乳丁纹和龙纹,口沿饰八卦标记,正面铸阳文“大元至元三十年级次癸巳夏四月日益都府学置,作头张镇造。”1960年由原益都县公共西宾馆移入,青州市博物馆保藏。
图片
元 鎏金铜铎铜铎为四方形,名义鎏金,上窄下宽,横截面为不章程的圆角方形,顶部有钮,器壁较薄。四面刻菩萨象,高下有祥云。其中一面右侧刻有“至元二年上都路菩萨阁”铭文,为元上都路辖内庙塔檐角吊挂。现藏乌海市博物馆。
【 句鑃 】gōu diào句鑃:古代的青铜打击乐器。
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刻。以长江下贱吴越地区的江、浙两省出土为多,时期多为东周时刻,也有晚至西汉,一般一套由若干件组成。阵势与编钟有些相似,大小循序递减,锻造精采。句鑃这个名字古籍无记录,鑃这个古字作为乐器的读音、考古界还未笃定,现发现的句鑃上多用“择其吉金铸句鑃,以享以孝”的铭文,诠释这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用的乐器。
句鑃器体为合瓦形,上宽下窄,柄为长方形,下端扁尖,使用本事是口向上,下有柄。袖珍器执于手中敲击,大型者则将柄插置木架上敲击。句鑃其乐声十分委宛,顺耳入耳,不仅造成了七音阶体系,还具有特有的五音阶体系。专供达官朱紫使用,非民间所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春秋战国 广德句鑃青铜句鑃9件,几经核实,这批句鑃系该县桃州镇章村张家大村一农民于1985年冬天将农田改为鱼塘时发现的。出土的这批青铜句鑃基本无缺,1994年国度文物局大师组来宣城执意时将其中7件阐明为馆藏一级文物,另2件为馆藏二级文物。对于广德这批青铜句鑃的年代问题,由于器无自铭,出地皮也无其他文物出土依据,这里试以史册磋商的记录,参照其他同类器物,加以考析进行推断,初步定位春秋战国时刻。1986年广德县文化局文物组废品收购站发现,现藏广德博物馆。
图片
战国 淹城句鑃该组句罐共7件,形制疏导,大小递减。器体作扁简状,横截而呈卵形,两侧起凸棱,两铣有凸尖,口曲内凹呈弧形。舞平,扁长形实心柄,分两截,上宽下窄,上端近舞处特出方形,柄下端王人平。器身光滑无锈痕,素而无纹饰、内壁平整。1958年江苏武进淹城出土,现藏中国国度博物馆。
图片
图片
西汉南越王 句鑃八件一套,最大的通高64厘米,扁方形实柱体柄,弧形口,阴刻篆文“文帝九年乐府工造”,并刻有“第一”至“第八”的编码,是迄今我国唯独发现具有十足年代,而又有序号的句鑃。“文帝九年”是公元前129年,由乐府工匠制造,赵昧自称文帝,与历史文件记录相符。经测定,句鑃音质还好,仍可演奏,弥足绝顶。1983年广州市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现藏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图片
图片
图片
春秋晚期 其次句鑃通高51厘米,口宽19.9厘米,重7千克。器曲口,腔体窄而深,两侧略倾,长柄。腔体近柄处饰回纹和蕉叶纹。同出土7件,其中两件有铭文。两侧饱读部有铭文32字:“正初吉丁亥,其次择其吉金铸句鑃,以享以孝,用旂万寿,生生世世,永保用之”。1827年(说念光七年)浙江武康县山中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
春秋 青铜句鑃通高24.3厘米。状如两瓦合成,凹口,长柄,腔体下半部饰回纹和蕉叶纹。1980年5月渔民在淀山湖中打捞出水,现藏青浦博物馆。
图片
图片
图片
春秋晚期 配儿句鑃执柄长14.5厘米,高39.8厘米,舞纵长10.4 厘米,横长12.7厘米,共出土有2件,两器同铭,行款微异。该件舞及执柄大多破败无存。铣间两侧永别刻有二行铭文,计六十余字,有些笔迹已锈蚀不清。记录了某月庚午日,吴王的女儿“配儿”用吉金自作钩鑃,“以宴来宾,以乐我诸父”,考证这里的“配儿”是吴王阖闾的女儿:终累,娶了王人景公的女儿 。1977年出土于浙江绍兴狗头山,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图片
战国 错金句鑃通高32.9厘米,重0.65千克。口曲为“U”形,铣细且长,两侧有垂直突棱,中空,舞平呈卵形,柄中空圆形。器身两面均饰变形蟠螭纹,四周、钲、饱读部均饰有错金云纹,壁薄,内壁一面有一圆钉。 2011年安徽寿县退水渠工地战国坟场出土,现藏中国国度博物馆。
图片
战国 句鑃体腔短阔,素面,只消捏住底下的实心手柄,然后用木棍或者是其他物品,敲击上头的空腹部分就可发声。实心柄不才面正中,长度与腔体接近,作六棱形。 1951年识字岭322号墓出土,现藏国度博物馆。
【 錞于 】chún yú錞于:古代铜制打击军中乐器。
錞于形如圆筒, 上部比下部稍大,顶上钮。钮多作虎形, 故常有“ 虎钮錞于”之称。有东说念主觉得,具有虎钮的錞于应属古代巴东说念主遗物。已发现的青铜錞于多出于四川、安徽和湖北部分地区。錞于的形制不错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无盘有钮,腔体较高;另一种是有盘,圜首皆作直立状。錞于常与饱读合营,用于干戈中统一战阵、进退。除军事上有进击作用,还渐渐革新为贵族野猎时使用的打击乐器,以及部落欢宴时的文娱之器。
现发现最早的錞于是春秋时刻,盛行于汉代。自宋代以来,在湖南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等地区屡次发现錞于。当今,錞于出地皮已广泛湘、鄂、川、黔、滇、陕、皖、赣、粤、桂、鲁等十一个省、区。其形制一般多略呈椭圆筒形,肩围大而腰身小。无钮,或为光素无饰的环钮、桥钮,或作虎形、马形、龙形、凤形钮。以虎钮錞于最为多见。
图片
西周 铜錞于高38.9厘米、重8.36公斤,咫尺发掘出土最早的一件青铜錞于。全体呈椭圆筒形,上宽下窄,如一座巍峨的穹顶。宽阔的肩部,如饱读起的帆船,腰部收紧,线条开通。平口瞎想,顶规矩中那半环钮,高雅而别致。整件器物,虽素面朝天,却泄气着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气味。2005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遗迹27号墓,现藏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芮国遗迹博物馆。
图片
春秋 东说念主面纹铜錞于高56.5厘米,共出土三件,大小成序,这是最大的一件。錞于总体上部上前歪斜,具有不等称的特征。腹部正面饰兽形扉棱,腹内有两个三角形矫音孔。虎纽饰雷纹、顶面纹饰有三圈,内圈云纹,外两圈为三角云纹。正面腹间特出处饰一浅浮雕东说念主面纹。1985年4月出土于镇江谏壁王家山春秋墓,现藏镇江博物馆。
图片
图片
春秋 通山錞于通高45.2厘米,面长25.8厘米,底长26.7厘米。这件錞于是湖北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錞于,图案属于华夏青铜器的纹饰立场,而非巴东说念主的器物。青铜合范铸成,器身呈圆角方筒状。盘内置一桥形纽,盘边外侈,上模铸蟠尬纹。胸周饰4个对称的涡纹,饱读部有2个涡纹,外周以角云纹组成团花。底口外缘饰一周夔龙纹带,立场古朴细致。1986年出土于湖北省通山县芳林镇太平庄,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图片
春秋晚期 云纹虎钮錞于这是最早出土发掘有盘虎钮錞于,是春秋时刻吴国青铜器中特有的器物,共出土大小錞于共三件。盘内虎钮,取其骁勇之意,虎身锋利折纹,长尾上卷,通盘造型纹饰端朴耐心,又给东说念主以威严圣洁之感。1984年镇江市丹徒区北山顶春秋晚期墓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院。
图片
战国 虎纹虎钮錞于高35厘米,肩宽29厘米,腹径22-27.8厘米,呈蒜头形,尖端卵形,侈口平盆,平顶中间饰一卷尾立雕虎,颈饰项圈,倨牙翘尾,虎身饰云纹。肩部隆起呈圆饱读状,直体比肩窄,器身中空,腹横截面呈卵形,腹外壁两面饰虎纹,虎头上刻太阳纹,张口露齿,长卷尾,作行进状,甚为凶猛。器底口部一周饰斜角云纹。1958年于湖南株洲废铜库相聚,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图片
图片
战国晚—秦代 龙钮錞于通高69.6厘米,肩围111厘米,腰身88厘米,口围118厘米,重19公斤。顶部圈沿,圆肩束腰,侈口。肩与圈沿不绝处有弦带一周,下缀三角形叶纹,外壁及圈沿内为四方一语气的勾连云纹,单元纹样为云雷纹衬底的斜六边形,口沿亦有弦带一周,上缀三角形叶纹与肩部叶纹相对,两脊从肩至下沿有带纹。龙钮铸于器顶圈沿正中,尾稍残,残长15.6厘米,四爪两两相并而立。此錞于与各地出土的兽钮、虎钮錞于造型不同。龙钮为国内仅见。1978年咸阳市战争公社塔尔坡秦建筑遗迹出土,现藏咸阳博物馆。
图片
汉代 马钮錞于通高28厘米,宽20厘米,厚14厘米,器形圆如碓头,肩部特出,腹部收缩,下部撇开状若喇叭。錞于顶上中部铸有一铜马,呈矗立姿势,目力和煦,双耳竖起,前腿微曲,着势欲奔,形象威严纯真。顶上另有青铜锁链一根,呈对角通顺于顶部作为錞于系钮,以便穿绳悬系于架上。现藏广州博物馆。
图片
图片
东汉 双虎钮錞于通高55.5厘米,肩径29-34厘米。器身横截面呈卵形,盘较深,唇沿较宽,盘底略凸,饰弦纹,双虎立于盘中,双虎间有一个圆环,便于吊挂。虎身修长,似奔波状,张口露齿,尾粗壮,结尾上卷,通盘器物仅盘、钮、虎有纹饰,盘、钮饰刻划纹、草、叶纹、弦纹等,虎前腿刻有船形纹。1977年建始景阳革担村二台子农田基本成随即发现出土,现藏恩施土眷属苗族自治州博物馆。
图片
宋代 狮纽錞于通高98.5厘米,口径53.6厘米,口壁厚3.3厘米。黄铜质,平底葫芦形,狮钮,圆肩出宽沿,束颈,饱读腹,微侈口,狮抬头,粗眉凸目,嘴阻塞,脑后螺饰,丰胸,短体,作为粗状有劲,附站錞肩,足部连裆,长尾后拖,作为肩腹饰凸云纹。1995年在泾川县王母宫山出土,为国度一级文物,现藏于泾川县博物馆。
【 铃 】 líng铃:古时最早发现存舌乐器,摇之发声。
青铜铃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形骸似钟而小,在腔内系一个游动的铃舌,摇动铃体与舌撞击以发声,声息阴凉。在夏朝二里头文化时刻已有发现。早期铜铃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庇荫品使用,不宜称为乐器。商周时刻青铜铃才慢慢作为乐器使用。铃在后世的发展、演化比比皆是,除作为伴吹打器外,相比有代表道理是释教、玄门中的法器,古时也用作车铃,锻造表率而考究。
图片
新石器时刻 红铜铃通高2. 65厘米,口部对角长6.3厘米、宽2.7厘米,顶部对角长5.2厘米、宽2.1厘米,器壁平均厚0.28厘米。陶寺文化期,铜铃为纯度较高的含铅红铜,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铜铃。全体似铃形,横断面为菱形,顶部中央略偏一侧有一小圆孔,孔径约0. 25厘米,很可能用于安置铃舌。1983年山西襄汾县陶寺遗迹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筹商所。
图片
免费视频夏 带翼青铜铃通高9厘米,钮长2.2厘米。侧面呈梯形,截面是卵形,顶部中央有孔,孔上有“桥形”钮。肩部微微上凸。一侧有薄扉棱(带翼),出土时还带有管状玉铃舌,器型规整,作念工深湛。该青铜铃为“合瓦形”,即,截面不是圆形,而是近似于卵形,像是两片瓦合在一王人。奠定了中国青铜时期铃、钟类青铜乐器的造型基础。1962年河南偃师市境内二里头遗迹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院。
图片
夏代晚期 单翼铃高9.5厘米,长8.5厘米,重277克。平顶,敞口朝下,侧视呈梯形。顶呈核桃状卵形,有两圆孔,两孔间有一桥形钮,一侧有一扉棱。腹腔内不见铃舌,外面附着织物陈迹。此铃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迹出土有铜铃类似,现藏上海博物馆。
图片
商 花朵形青铜铃高12.2cm,宽7.7cm,厚0.25cm,喇叭花形,顶部为花托,上有环纽。桶上部为子房状,饰波曲纹;下部为四花瓣,饰顶真纹。柱状铃舌下端呈四瓣花状,上端小环与铃身内顶小环相套,内顶小环已锈蚀残断。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铜铃共43件,现藏三星堆博物馆。
图片
商 兽面铜铃铜铃两侧双翼,顶部铸有环形铜钮傍边不绝,便于吊挂,铃舌尚在,铃身饰兽面纹。1976年灵石县旌介坟场M1出土,现藏山西博物院。
图片
商 执铃通高28.2厘米。口径5.6厘米,此铃长柄中空并与铃体类似,铃体与长柄上设多个带链环的钮,振之链环互击从而发出委宛声响。执铃,用于祭祀,《周礼·春官·巾车》:“大祭祀,鸣铃以应鸡东说念主。”这种用于祭祀的执铃很有数,长柄深腔,腔狭而圆,腔外及柄上套铸多个金舌,应该是用于宗教祭祀的铃。1958年和1976年山西石楼曾出土过同类器物各一件, 现藏上海博物馆。
图片
商晚 大司空村铜铃通高9.4厘米。口长5.8厘米,口宽4.6厘米,青铜所铸。器身上小下大呈扁筒状,两侧起棱,棱外有扉,口沿平王人。铃两面饰兽面纹,覆有绿色铜锈。195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商车马坑175号墓出土,现藏中国国度博物馆 。
图片
西周 兽面纹铜编铃该组六枚编铃纹饰疏导,大小不一,较大的两件为一双,余者大小相似。铃体上窄下宽,顶平,中部有一穿孔,上方有方形钮。下部边际呈弧形,均有内唇。腔体内有锥状铃舌,铃体名义庇荫有凸线兽面纹。1990年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坟场M2009虢仲墓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院。
图片
西周 成周铃通高8.5cm,宽6.5cm,重0.164kg。此铃平口,顶上有半环形钮,铃身一侧歪斜,造成顽抗衡情状。体内有舌,舌碰击铃内壁时不错发声。铃正面有阳文2行4字:成周,王铃。表明其为成周(洛阳)王室用铃。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
西周 乳钉纹铜扁铃长3.0cm;高3.5cm。器壁特薄,形骸矮小。截面为卵形,顶部有半环形钮,钮下有一小穿孔与腹部领路,孔上衔尾一铃舌,摇之即响。铃身正面、后头饰方格纹分割的乳钉纹。现藏平凉市博物馆。
图片
春秋 长方形板状双纽铜铃长8.4~9cm 宽7cm ,呈扁平长方体,上侧有两个方形小环纽,正面有互相交错的几何形纹饰,中空,含一小铜饼;后头有四个三角形镂孔,两侧各有两个长卵形镂孔。此铃为车马器,其形状特有,代表朔方民族的文化特征。 葫芦岛乌金塘坟场出土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图片
西汉 鱼蛙纹管耳铜高9.5厘米,宽6.5厘米。两侧对称饰有管形短耳,铃身上扁饱读,下微向内收,中有对穿孔,可自缢挂铃舌,前后高下对称铸浅浮雕蛙纹和鱼纹,惟妙惟肖,各四只。底部截面为卵形,饰锯齿纹一圈加固。1998年册亨县岩架镇出土,现藏黔西南州博物馆。
图片
西晋 掐丝嵌入银铃通高4厘米,径3.5厘米,重36克。球状,顶部有辟邪座环钮。四周以掐丝工艺制成八个乐东说念主形象,两东说念主捧箫,两东说念主吹笛,两东说念主吹喇叭,两东说念主扬手击饱读。1965年北京西郊八宝山西晋幽州刺史王浚妻华芳墓出土,现藏都门博物馆。
图片
唐 铜摇铃形骸似钟而小,腔内有铜舌,摇之发声,声息阴凉。铃在后世的发展、演化比比皆是,除作为伴吹打器外,相比有代表道理是藏传释教中的法器,锻造表率而考究。此件唐铜摇铃便属于释教法器。现藏湖南省博物院。
图片
晋 金铃大铃13件,腹径2、通高2.1厘米;小铃8件,腹径1.1-1.6厘米,通高1.5-1.7厘米。这21件金铃除大小有别外别无二致,系用两金片压成半圆形后对口扣接而成,铃口有环形鼻、底部切一长方形口,铃内以铁丸为胆,铃面光洁如新。1957年辽宁北票房身村M2号晋墓出土,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 饱读 】 gǔ饱读:古时打击乐器。
青铜饱读在古代社会步履中有着极其进击的地位,干戈、祭祀、宴乐等重要局面都离不开饱读的使用。同期也作为陈设器和贮贝器来使用,在少数地区还成为权柄和钞票的象征。铜饱读按不同形制和斑纹,可分为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北流型、灵山型、遵义型、麻江型、西盟型八个类型。
中国事宇宙上发现铜饱读数目最多、锻造和使用铜饱读时期最早、历史最长的地区。青铜饱读商晚期出现,春秋战国直至明清均有铜饱读,而以汉代制作得最为考究,项目最多。依照铜饱读流行地区和项目不同,可分为滇系和粤系两大系统。大体上滇系铜饱读体型较小,斑纹多半用单弦分晕,晕圈组成大小宽窄的变化。粤系铜饱读体型雄壮,饱读面多有立体的青蛙浮雕。唐宋以后,铜饱读的礼器作用渐渐收缩,变为一般的祭祀器具和伴吹打器。清代晚期,古代铜饱读已罢手分娩,其锻造工艺也因此而失传。
图片
商 夔神饱读通高82厘米,重14.1千克。青绿色的器表布满邃密的纹饰,饱读身上的神像虽是东说念主面,却有羊角、虎耳、兽爪,并持羽毛,器壁厚度唯有三至五毫米,饱读的两面贴有鳄鱼皮。该饱读原为圆明园旧藏,后因战火流失外洋,现藏日本泉屋博古馆。
图片
商 崇阳铜饱读通高75.5厘米,重42.5千克,通体饰阴刻的云雷纹,前后两面饰贪吃纹,双眼圆睁,炯炯有神。饱读腔两头边际饰3周乳钉纹,为仿蒙皮木饱读饱读钉。饱读腔横置,腔底设座,座下设4足,系青铜一次浑铸而成。1977年崇阳白霓镇大市河滨发现,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图片
西汉 北流云雷纹大铜饱读饱读面径约165厘米,残高64厘米,重299公斤。被称为“铜饱读王”,饱读面大于饱读身,饱读面出檐7厘米、边沿下折造成宽2.8厘米的“垂檐”,通体饰云雷纹,饱读身上部对称散播两对绳纹环耳,系北流型铜饱读的范例器。1972年北流市六靖镇水冲庵发现,现藏广西民族博物馆。
图片
西汉 羽冠舞东说念主纹青铜饱读饱读面雕刻的饱读胸羽东说念主跳舞纹图案,线条开通,构图优好意思,可谓贫瘠之珍品。所饰羽东说念主舞分八组,每组二至三东说念主,舞东说念主化妆象鹭鸟,顶插矛形羽牌,髻缀翼形羽饰,自腰而下着以鹭尾纹舞裳,舞裳前幅长过膝,后幅拖曳于地,双手上前后伸屈,四指与大指分开象东说念主字形,若鹭鸟张翼航行,可称为“鹭舞”。1972年广西西林普驮出土,现藏中国国度博物院。
图片
西汉 翔鹭纹铜饱读高36.8厘米,面径56.4厘米,足径67.4厘米,重30750克,属于石寨山型铜饱读。饱读面中心为太阳纹,主晕为衔鱼翔鹭纹,其余饰栉纹、勾连雷纹和锯齿纹。饱读身九晕圈,饰锯齿纹、圆圈纹、羽东说念主荡舟纹和羽东说念主跳舞纹。饱读胸为六组羽东说念主荡舟纹,每船六东说念主,其中三船的荡舟者皆戴羽冠,另三船各有一赤身东说念主,船头下方有衔鱼矗立的鹭鸶或花身水鸟,水中有游鱼。饱读腰饰八组羽东说念主跳舞纹,每组二至三东说念主,头戴羽饰,下身系张开的羽裙,两臂外展,双腿叉开作跳舞状。舞上空有衔鱼的翔鹭。足部一侧卧刻篆文“百廿斤”。1976年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现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图片
东汉 立蛙纹铜饱读高54.7公分,面径77.5公分,此饱读属广西冷水冲型。饱读身作三段,中空无底。饱读胸圆凸,腰部内缩,圈足外撇。胸、腰之间有三扁环耳,耳上有长方形穿孔。饱读面中心饰太阳纹,十二芒,芒体浮凸,芒间作翎眼纹。晕圈由内至外可见云纹、变形羽东说念主纹、变形翔鹭纹、眼纹。饱读面边际有四隻立体青蛙泥像,蛙身饰十字纹带。其中两蛙间另有一立鸟。饱读身亦满布纹饰,主要有变形荡舟纹、複线交叉纹、圆圈纹、水波纹等。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明 斿旗纹饱读通高27.5,面径50厘米。饱读面中心为十二芒太阳纹和简体翎眼纹,其外有酉字纹、云纹、乳钉纹、斿旗纹、花草纹、栉纹等。饱读面略小于胸,胸部附2对扁耳,便于吊挂。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 未完待续 ——插插插综合在线网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系数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存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